指导性游戏疗法

定义

游戏治疗指令是一种干预措施,它允许在治疗师和儿童之间创造强烈的初级关系经验,将游戏作为一种交流的手段。事实上,游戏与语言治疗不同,它是一种非语言符号活动,构成了儿童的自然语言,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具有适应性和组织性功能。

治疗师的任务是倾听、理解和回应这些交流,以帮助儿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感受。这使他/她能够发现更多隐藏和混乱的情绪状态,并获得对它们的掌握,从而管理它们。

治疗中游戏的起源:主要的领导方法

 

1. 精神分析游戏疗法 

尽管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909年)的工作主要是针对成人,但他对小汉斯的分析以及他对游戏对儿童的意义的观察,为儿童精神分析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事实上,他对游戏的观察反映了对其重要性的直观理解:”儿童最珍视和最吸引人的职业是游戏的行为。每个孩子在游戏中都会重现现实生活中对他有意义的一切,并创造一个他主宰的世界,以一种新的、更令人放心和更愉快的方式组织属于它的事物。

 

在精神分析环境中整合游戏

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 Klein,1932)和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1946)帮助奠定了治疗中游戏发展的基础,使传统的精神分析适用于儿童。 两人都声称,许多儿童精神障碍是无意识冲突的结果,可以通过强化儿童的自我意识,通过对游戏和梦的象征内容的解释和理解,将无意识内容带入意识来解决。

对于安娜·弗洛伊德来说,游戏主要被认为是孩子参与的活动以及与治疗师建立关系的活动,而对于梅兰妮·克莱因来说,游戏成为了沟通和表达孩子的思想和情绪状态的一种手段。 特别是,克莱因开始定义一种真正的游戏技巧,使用房间作为治疗环境,其中包含各种材料、代表性人物和非机械玩具,旨在刺激和促进孩子的想象力游戏。

他们的贡献是对儿童工作的发展和理解的最早的基本贡献之一,这导致了方法的定义,而这些方法仍然是治疗工作的基础。 然而,儿童精神分析是一条非常漫长的道路,需要高度专业化的培训和自我分析。

 

2. 客体关系疗法

 

唐纳德-温尼科特(1971年)虽然接受过克莱因学派的训练,但他发展了自己的方法来与儿童一起工作。他认为游戏是治疗经验的核心,这与 “中间区域 “有直接的连续性,在那里,儿童以游戏为媒介,能够管理心理的内部世界和外部现实之间的过渡。

温尼科特的方法是指导性的,即治疗师可以选择某种类型的游戏作为媒介,也是解释性的,即治疗师将儿童的明显行为和隐藏的、通常是无意识的情感联系起来。

3. 认知行为法 (CBT)

 

认知-行为方法(CBT)源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行为疗法,以学习理论为基础。CBT认为行为是学来的,思想是我们行为和情绪的基本组成部分。这种方法是基于对认知-行为机制的理解,其干预措施是短期和指导性的。事实上,治疗师与病人一起就干预的目标达成一致,并建立一个活动方案,旨在积极地加强理想的行为和消除不理想的行为。认知部分在学习更适当的行为和适应性思维方式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S. M. Knell (1993, 1998)把成人的 CBT 原则调整到儿童身上,把 CBT 方法整合到游戏治疗中,创立了认知行为游戏疗法(CBPT)。这种方法将游戏与适应性思维和行为结合起来,帮助儿童发展有效的应对策略来处理问题。

3. 认知行为法 (CBT)

 

认知-行为方法(CBT)源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行为疗法,以学习理论为基础。CBT认为行为是学来的,思想是我们行为和情绪的基本组成部分。这种方法是基于对认知-行为机制的理解,其干预措施是短期和指导性的。事实上,治疗师与病人一起就干预的目标达成一致,并建立一个活动方案,旨在积极地加强理想的行为和消除不理想的行为。认知部分在学习更适当的行为和适应性思维方式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S. M. Knell (1993, 1998)把成人的 CBT 原则调整到儿童身上,把 CBT 方法整合到游戏治疗中,创立了认知行为游戏疗法(CBPT)。这种方法将游戏与适应性思维和行为结合起来,帮助儿童发展有效的应对策略来处理问题。

4. 沙盘游戏疗法(世界技术)

这种方法是由玛格丽特-罗文菲尔德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被称为 “玩沙”。这种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传统精神分析语言治疗的局限性,让儿童表达无法通过语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根据Lowenfeld的说法,对经验进行理解的需求从儿童早期就存在,但儿童通过图像来表达。

孩子们得到了沙盘(沙箱)和架子上的逼真微型物体。然后,他们被鼓励在沙地上制作一个三维的图像,即 “世界”。洛温费尔德认为,每个儿童创造的世界反映了他或她自己的问题,通过对游戏的评论,儿童可以表达他们的情绪并意识到这些情绪(非语言思维)(洛温费尔德,1950)。

虽然该技术明显是基于精神分析的原则,但有些元素让人想起非指导性的方法,例如,治疗师的评论是描述性的,而不是解释性的。

5. 叙述性游戏疗法

 

叙事游戏疗法起源于安-卡塔纳奇的著作,源自于受到戏剧疗法和其他艺术疗法影响的游戏疗法模式。核心要素是将叙事概念化为自我心理学的一个功能,对叙事和游戏的进化研究,以及使用故事来共同建构共同意义(Cattanach 1997, 1999)。

在游戏中产生并与治疗师共同建构的故事和叙述是治疗过程的关键因素,也是变化的媒介。共同构建可以帮助将故事置于一个更大的故事中,从而使儿童获得更广泛的视角,也可以通过考虑其他结局、澄清讲述和重新讲述故事中的误解来促进(McLeod 1997)。 

6. 结构化游戏治疗

 

结构化的游戏疗法是从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的精神分析潮流中发展而来的。与传统的精神分析相比,在这些干预中,治疗师扮演着更积极的角色,选择游戏材料,以指导和帮助儿童实现治疗目标。结构化的干预措施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根据所使用的材料和所需的语言技能而有所不同。

 

释放疗法

这种类型的游戏疗法是由David Levy于1930年代在美国开发的。这是一种情绪紧张 “释放 “疗法,旨在帮助经历过特定痛苦或创伤事件的儿童获得对与之相关的感觉的掌握。事实上,目的是把游戏作为重现紧张情境的手段,以便把儿童从与之相关的负面情绪中释放出来。它是基于精神分析学的重复强迫思想,通过对特定事件的重新解释和重新实验,被压抑或被封锁的感觉被释放并最终得到处理(Levy, 1938)。

Gove Hembridge (1955)在Levy的工作基础上扩展了他的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特别是解决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问题。治疗师的角色变得更有指导性,包括重新创造冲突情况,然后让孩子自由发挥这些情景。

7. 阿德勒游戏疗法

 

阿德勒游戏疗法是一种治疗技术和方法,以个人心理学为基础,在治疗中使用游戏对儿童进行治疗。

根据 Terry Kottman (2001),有四个基本时刻是阿德勒导向的游戏治疗的特点:第一 个时刻包括与儿童建立合作的、平等的和情感的关系;第二个时刻包括通过游戏探索儿童的 “生活 方式”;第三个时刻旨在促进儿童的洞察力;第四个时刻涉及定向和再教育,提供探索新互动模式 的可能性。

游戏被理解为获得探索的优先渠道,并对儿童进行干预。通过游戏,治疗师有可能在最终的意义上投射出儿童到那一刻为止的结构方式,而不只是投射出由以前的经验引入的内部世界。 因此,游戏的目的与能够探索 “未知 “和发展经验-情感和认知的知识密切相关。

治疗师通过鼓励、授权和建立关系,引导儿童实现建设性的目标。

8. 规定性的游戏治疗

 

规定性游戏疗法是由Heidi Gerard Kaduson, Donna CangelosiCharles Schaefer(1997, 2019)首次描述的。他们认为,严格遵守一种理论可能对治疗儿童没有效果,因此,他们建议使用多种构架。事实上,治疗师必须能够胜任一个以上的理论方向和一个以上的游戏治疗技术,包括指导性和非指导性的。此外,他/她必须灵活和熟练地使某项干预措施适应他/她的个人风格。

这种整合反映了大多数心理障碍是复杂的、多层面的,是由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造成的,而且往往是相互合并的。

考虑到这一点,规定性游戏治疗师试图更深入地了解游戏的什么治疗力量,被理解为变化的媒介,对特定的障碍最有效。Schaefer 和他的同事已经确定了游戏的20种治疗力量,这些力量可以产生治疗性改变。

指导这种方法实践的核心原则包括应用经验支持的干预措施,全面评估病人的症状和问题的原因,并监测病人的进展。

书目

 

  • Axline, V. (1947). Play Therapy.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 Axline V. (1964). Dibs in Search of Self.
  • Axline V. (1969).Play Therapy; the Groundbreaking Book That Has Become a Vital Tool i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 Guerney, L. (2001). Child-centered play therap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y Therapy 10(2):13-31.
  • Landreth, G. (2012). Play therapy: The art of the relationship (3rd ed.). New York, NY: Routledge.
  • Nordling W. J. & Guerney L. F. (1999). Typical stages in the child-centered play therapy process. Journal for the Professional Counselor, 14 (1), 17-23.
  • Ray, D. (2011). Advanced play therapy: Essential conditions, knowledge, and skills for child practice. New York, NY: Routledge.
  • Ray, D., & Landreth, G. (2015). Child centered play therapy. In D. Crenshaw & A. Stewart (Eds.), Play therapy: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theory and practice (pp. 3-16). New York, NY: Guilford.
  • Rogers C. (1951). Client-centered therapy: It’s current practice, implications, and theory.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 Wilson K. , Ryan V. (2006). Play therapy: A non-directive approach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mmagine Designed by jcomp / Freepik

意大利的认知行为游戏治疗

为什么是 CBPT?

如何以及何时使用 CBPT?

Freepick 照片由
Free Book Cognitive behavioral play therapy

Free Ebook Cognitive Behavioral Play Therapy

Thank you for signing up! Check your email for download your free E-book and enjoy it. If you don't see an email from info@cbpt.org check the spam!